东恒机械网

《水浒传》中,吴用第一次出场的时候,手里“擎两条铜链”,这两条铜链有什么用?

  

《水浒传》中,吴用第一次出场的时候,手里“擎两条铜链”,这两条铜链有什么用?

  

《水浒传》中,吴用第一次出场的时候,手里“擎两条铜链”,这两条铜链有什么用?

  

《水浒传》中,吴用第一次出场的时候,手里“擎两条铜链”,这两条铜链有什么用?

  吴用的“铜链”,写作“铜鍊”。“鍊”本意是冶炼金属,同时也作为“链”的通假字,因此现代简体字版的《水浒传》写作“铜链”。实际上,“鍊”字还有另一种解释,《康熙字典》“鍊”字有“车轴铁”之义,而“锏”字的解释也是“车轴铁”;而《正字通》,“锏”字的解释中有“互见前鍊注”,可见“鍊”、“锏”两字也可以通用。《水浒传注略》中,对“两条铜鍊”的 解释是“鍊即锏字,军器,似剑,有脊而无刃,非锻鍊字”。因此,吴用的兵器应该是“铜锏”,而不是“铜链”。

  锏本意是包在车轴上的铁,后来指一种带手柄的长条形砸击类兵器。锏与鞭类似,一般来说,锏有棱无节,鞭有节无棱,但这种区分并不绝对。宋代兵书《武经总要》收录了铁鞭和铁简(锏),“四棱者谓之铁简,言方棱似简型,皆鞭类也”,可见鞭锏其实就是同一类兵器。

  据传,锏的发明者是北魏时期的尔朱荣。《魏书.尔朱荣传》记载,尔朱荣率军攻打葛荣,战前,他认为“人马逼战,刀不如棒”,所以让手下军士马上带“神(袖)棒一枚”,战斗时用棒击打敌军。史书并未提及尔朱荣军队带的“袖棒”具体是什么形制,推测可能是短棒一类,但据此就将尔朱荣认定为锏的发明者却太过牵强。实际上,汉代已经有类似于锏的兵器,北京大葆山汉墓出土的铜八棱兵器,有柄,有棱,与后世的锏已经非常相似。虽然尔朱荣并不是锏的发明者,但“人马逼战,刀不如棒”这一说法却反映了锏的实战价值。在贴近战斗中,面对身披重甲的对手,刀剑的杀伤力受到限制,而鞭锏等砸击类兵器具有重量大、重心靠前的优势,可以利用重击透过铠甲给对手造成严重的钝击伤害。

  宋代,锏的广泛的用于战阵,这可能与宋代广泛装备重甲有关。《宋史.兵志》记载,北宋时期,仅中央的南北作坊就“岁造涂金脊铁甲等凡三万二千”;南宋绍兴四年,军器所造甲“全装共四十五斤至五十斤”,可见宋代广泛装备铁甲,而且非常厚重。而宋朝的北方敌国也多装备重甲,西夏军“衣重甲,乘善马,以铁骑为前锋”

  吴用手里“擎两条铜链”,这两条铜链是他的随身武器,具有防身、劝架等多种功效。

  平日里,吴用“一双铜链挂腰间”。

  有特殊情况,还是能派上用场,书中写道:

  《水浒传》中,王教头点拔史进十八般武艺,提到了链——矛、锤、弓、弩、铳,鞭、锏、剑、链、挝,斧、钺并戈、戟,牌、棒与枪、杈。链,名列第九。这说明,链也是一种常用兵器,如果喜欢的话,王教头也可以用链。

  梁山上还有邓飞是使用链的,只不过他使用的是铁链。

  《水浒传》中,智多星吴用使用的兵器,是两条铜链。铜链是熟黄铜打造,九连环,一环套一环。

  铜链柔软,不避刀剑。锁拿敌人兵器,效果理想。缠抖敌人颈项,绞杀没有商量。

  铜链类似于现在的九节鞭,是九节鞭的原始兵器。铜链团盘起来,能藏在袖子里,伸展开,能攻击远处之敌。

  铜链带手柄,前端可连接尖锐刺头,也可以挷接小锤头,小巧又容易随身携带。

  铜链使顺手的话,气贯链身,铜链横扫,能当直棍使用。抖腕前探,有刺戳之功能。

  寻常人使用铜链,耍的是单根。这东西不好练习,费工夫,使用不恰当,会反伤自己。吴用使铜链,一下子用两条,这个却是厉害,真人不露相啊。

  加亮先生不一般,

  袖内盘蛇二铜链。

  主要本领靠智谋,

  偶尔功夫露人前。

  《水浒传》中,吴用出场时,手里“擎两条铜链”,这两条铜链是武器,也对作品反映吴用的人物性格有重要作用。

  古代的十八般武器里,就有“链”,属于软鞭一类的武器。“链”可以单用,但假如链缀上锤,就是链子锤或流星锤,缀上镖就是链子镖。

  《水浒传》里,刘唐与雷横二人手持单刀激斗中,吴用用铜链“就中一隔”,就分开了两柄单刀。说明这铜链就是吴用的武器。

  有人说,“链”就是“锏”。但《水浒传》里,吴用的链平时“袖在衣袖里”,不可能是沉重的“锏”,而应该是轻型的武器。也就是类同链条的形状。

  刘唐、雷横都是水泊梁山三十六天罡,是梁山泊步兵头领,都武功不弱。但激斗中的二人手中的单刀被吴用铜链一隔就架开了,干净利落,绝不拖泥带水。

  说明吴用身怀武功,而且有一定造诣。否则,他是不可能用铜链轻而易举架开双刀的。

  吴用本是一个村中学究,私塾先生。读书人而去教私塾,肯定是科举之路走不通,类同于王伦一样,是一个落第秀才。

  吴用这个落第秀才,却又身怀武功。那么这就不是一个甘心久居人下之人。宋江说他自己“恰似猛虎卧荒丘”,吴用虽然没有如此表白自己,但他同样是一个野心勃勃的人物。用“文武兼备”四个字来给他做考语,并不为过。

  吴用在智取生辰纲、火并王伦、三打祝家庄以及梁山人马一次又一次的对敌作战中,充分地展示了他的文韬武略。水泊梁山里,无论晁盖时期还是宋江时期,他都稳居“军师”之位,被称为“智多星”,是山寨之中举足轻重的人物。

  晁盖、宋江的一切图谋,都逃不过吴用的眼睛,也离不开吴用的参与。

  回到问题的核心。

  为何整部《水浒传》里,吴用的铜链,只是使用了那么一次呢?

  施耐庵先生很能把握情节对人物描写的方法。吴用在武功方面的偶尔露峥嵘,让人莫测高深。比之手持铜链克敌制胜,更能表现他在武功方面不仅不是门外汉,而且并不比三十六天罡里的高手逊色多少。

  《水浒传》用寥寥数语,刻画或者说丰富了了吴用既从文又习武,企图文武全才,从而“封妻荫子,光耀门楣”的基本性格特点。

  吴用后来襄助宋江夺权,完成“招安大业”,是他本身固有的性格特点决定的。他的做法与其他许多受宋江胁迫或蛊惑的人,完全不一样。他是主动追随宋江,或者说他是与宋江一拍即合,思想观念完全一致。

  很高兴参与回答这个问题;

  关于吴用使用的兵器说词很多,

  《水浒传》书中提到的文字不多。

  我认为吴用手拿的铜链确实是一种防身兵器。形状与现在车链子差不多,平时不用可以缠在腰间,或藏在袖内。书中第十八回宋公明私放晁天王一节中有“吴用袖了铜链,刘唐提了朴刀,监押着五七担,奔石碣村来。“可见这个铜链不是很重,类似于一种暗器,当遇到特殊情况时,用于防身拿出来很方便。

  吴用的铜链也叫“八门玄机链”由铜(青铜,红铜)制成。

  吴用实际使用只在《水浒传》第十四回中出现过。当时刘唐,雷横斗五十余合不分胜负,“只见一人掣两条铜链,叫道;“你们两个好汉且不要斗,权且歇一歇,我有话说。”便把铜链就中一隔。说明这个铜链是防身武器而非玩物。

  从《水浒传》书中插图可很清楚的看到吴用使用手中铜链的样子。

  纵观《水浒传》全书也没见吴用在战场上用过这铜链,也没见到它究竟藏有什么玄机。所以这铜链主要还是给吴用装潢门面用的,毕竟梁山好汉们,哪一个不都是有两把刷子的呢?

  “水浒传“中,“智多星“吴用第一次出场时确实使用过两条“神秘“铜链。

  许多读者对此不解,吴用作为一名教书先生,为何会随身携带两条铜链呢?他这铜链究竟是干什么用的?是教学用具还是随身武器?

  在分析之前,先说出我的观点:

  笔者认为,上山前,吴用是一名教书先生,上山后,吴用担任梁山泊军师,一生从事文职工作,给人的感觉,活脱脱的一个弱不禁风的秀才形象。

  但书中却并未标注其不懂武艺,相反,根据一些细节分析,吴用对武艺也颇有研究,只不过不如其智囊的光芒亮眼而已。

  ——这两条铜链便是其行走江湖时的随身武器,而且很可能是暗器之类!

  梁山泊一百单八将中,若论武艺高强,当然首推卢俊义、五虎将、八骠骑以及步军十大头领与水军八大头领等人。

  吴用、宋江之流,向来给人的留下的印象都是“文人墨客”形象。特别是吴用,羽扇纶巾、眉清目秀,面白须长,全身上下一副秀才样打扮,很难将其与练武之人联系在一起。

  事实上这是个误区,宋江、吴用虽不是顶级高手,但武艺至少能排在梁山泊中游位置。

  以宋江为例,虽然上前后,宋江几乎很少展示自身武艺【唯有躲穆春的时候露了一手!】,书中却明明说道:“原来宋江是个好汉,只爱学使枪棒,于女色上不十分要紧。”

  试想一下,一个正值壮年的正常男子,竟然将练武看得比女人更重要,这种人,我认为说他是“武痴“恐怕都不为过。

  而且宋江还是孔明、孔亮兄弟的师傅。书中明确交代,由他点拨二人武艺。

  宋江之武艺应在孔家兄弟之上。

  我们再看吴用,说他不懂武功笔者一点都不相信。

  作为一名老师,吴用并非喜好结交天下间的文人墨客,恰恰相反,他偏偏爱与晁盖之类的江湖草莽成天厮混。在吴用的交际圈中,连三阮之类的江湖豪杰亦对其敬佩不已。

  比如郓城的公职人员中,吴用偏偏只跟雷横等武夫有交集,反而从未去结交大名鼎鼎的“及时雨“宋江。

  其中的主要原因,不排除吴用知道宋江是一名“文吏“,不愿意结交这类人物。毕竟两人只在咫尺之隔,吴用若想结交宋江并非难事。

  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吴用上山前所结识的人无一不是武夫,那他自己也必定是喜好练武之人。

  再说吴用的铜链!

  书中,吴用的铜链一共出现两次。第一次是雷横与刘唐打斗时,吴用使铜链将二人隔开。

  彼时刘唐与雷横一来一往、一撞一冲,纠缠五十回合不分胜负。两人正斗得面红耳赤、难分难舍之时,吴用从暗处看了,把一对铜链往中间只一隔,立即终止了这场打斗。

  话说刘唐与雷横二人均是梁山泊步军头领中的一流高手,高手之间过招,岂能轻易被他人隔开?——吴用的武艺,从这里方显露了出来。

  接下来,我们再看吴用分析刘唐与雷横的这场打斗,简直就是行家话语:

  这个令甥端的非凡,是好武艺。小生在篱笆里看了。这个有名惯使朴刀的雷都头,也敌不过,只办得架隔遮拦。若再斗几合,雷横必然有失性命,因此小人慌忙出来间隔了。

  这段话一看就是行家嘴里说出来的,两名高手过招,在“不分胜负“的情况下,吴用竟一眼就能看出刘唐已经赢了。

  而且不单看出刘唐更强,他还敢断定,再斗下去雷横必然有性命之忧。所以才用铜链将其隔开。

  铜链的第二次出现,是晁盖等人事泄逃跑的时候。书中原文如下:

  吴用、刘唐把这生辰纲打劫得金珠宝贝,做五六担装了,叫五六个庄客,一发吃了酒食。吴用袖了铜链,刘唐提了朴刀,监押着五七担,一行十数人,投石碣村来。

  在逃跑的最危急的关头,吴用还不忘把他的铜链带上。说明这对铜链对吴用非常重要。

  前句说吴用袖了“铜链“,后句又说刘唐提了“朴刀“,显然,很直观的表现出这对铜链就是吴用的武器。

  另外,吴用的铜链非普通链子,而是随身装备在衣服袖子中。似乎类似于“袖箭“之类的暗器,一般情况下不会拿出来使用,紧急关头则可做到神出鬼没。

  说明吴用使用铜链,应该是比较高端的操作,不类似于三脚猫功夫。

  结语:

  综上所述,吴用这对铜链的作用显而易见,正是其行走江湖的武器。

  我觉得,吴用手中的“铜链”是类似于古代私塾先生“戒尺”这样的教学用具,而不是兵器。下面,我就根据原著文本,来回答这个挂了很久的问题,向此前的高人们请教。

  东溪村私塾先生吴用一大早来找晁盖,在村口遇见了斗朴刀的刘唐、雷横。观看了一会,吴用便用手中的两条铜链隔开了一对朴刀,止住了这场朴刀大战。书中写道,吴用当时是“掣两条铜链”,而不是“擎”着铜链。“掣”是拽着、扯着的意思,所以,后文写道:吴用手提着铜链。

  劝住了打斗,恰好晁盖也赶来了。晁盖对吴用说,正要找先生商量事情。于是,那吴用还至书斋,挂了铜链在书房里。

  从“掣”到“提”,然后是“挂”,这一连串动作说明,吴用是时常带着铜链的。而且,不能“擎”,又说明却是是“链”,而不能解读为“锏”。那么,是不是说吴用手中的这对铜链与邓飞的铁链是不是一样的,也是一件兵器呢?

  容与堂本《水浒传》中有一首赞诗,大概可以解答这个疑问:文才不下武才高,铜链犹能劝朴刀。

  这是什么意思呢?我觉得,铜链原本是代表吴用文才的一件文房用具,不是一件兵器。所以,是“犹能”劝朴刀。吴用虽然是书生,但却能用文人的用具挡住劝住武夫的朴刀,说明加亮先生也是文武双全的梁山好汉。

  假如铜链是一件兵器,吴用又何必把他挂在了书房而不再带在身上呢?智取生辰纲、石碣村击杀官军,以及后来带兵打仗,这两条铜链是用得上的。但是,吴用却把他挂在了书房里,再也没有带在身上了。

  因而,这两条铜链就不能解读为锏、铁链之类的兵器了。大清早的,吴用拿着一对兵器去找晁盖干什么呢?这与吴用的身份也极不相称啊。

  我觉得,吴用的铜链很像古代私塾先生用的戒尺。这里我们可以先来了解一下古代戒尺是个什么样子。

  唐代洪洲百丈山怀海禅师曾经制定《百丈清规》,其中提到:设戒师座几,与住持分手,几上安香烛、手炉、戒尺。

  据此,戒尺最早应当是佛教戒师的法器,在皈依、剃度、传戒、说法这等佛教场合中使用。大概是针对在佛教仪式中交头接耳,或者昏昏欲睡等违反纪律的僧人,用戒尺敲打,发出响声提醒劝诫以维持纪律的。

  据相关记载,戒尺由两块木板或者竹板制成,分俯仰两板。俯板在上,长七寸四分,宽一寸,厚五分余。仰板在下,长七寸六分,宽度厚度均略大于俯板。俯板正中有木扭,捉住木扭便可敲击仰板发出声响。

  后来,戒尺被引入私塾教学,也慢慢的变成了一块板,除了维持课堂纪律外,更多的是惩戒不听话的学生,处罚学习不认真的孩子。

  吴用手中拿的恐怕是两块铜戒尺,用链子串了起来,所以是掣着、提着、挂起。因为这条戒尺有一定的长度,而且是铜制的,所以才能隔开朴刀,临时做了兵器使用。

  书中交代,吴用是受人雇请设馆课徒的,这把戒尺还应当是雇主给吴用提供的。因而,吴用不打算教书了,便把这把戒尺挂在了书房里。口中虽然交代主人家,给学生放假一天,而挂了戒尺,也就等于辞职不干了。

  吴用果然不干了,书生造反,肯定是不会回到书房教书了。所以,吴用手中再也没有那两条铜链了。

  现在的问题是,戒尺都是用木块做的,而且,也从不叫“木链”。所以,吴用手中的“铜链”还真不一定是戒尺呢。

  我觉得,我基本上可以确认吴用的铜链就是戒尺,铜制戒尺古代也是有的,为携带方便,吴用大概就把俯仰板链了起来。这天,原本是要上课的,所以,吴用带着戒尺准备去书房,路过村口遇见了刘唐、雷横两人厮杀。

  文本故事大致是这样的,吴用的铜链大概就是教书先生的戒尺了。但是,私塾先生的戒尺只是一块,吴用为何链着两块呢?这其中的隐喻还是说的是佛门戒师用的戒尺。为何?这个问题还得从刘唐说起。

  简要的说,刘唐是奉了道家大护法王灵官之命,来找佛教护法天王晁盖,为道家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大聚义,攫取第一桶金。

  智取生辰纲的故事是有蓝本的,《大宋宣和遗事》中说蔡京是六月初一生日,而施耐庵则把蔡京的生日改为六月十五。如此,就变成了王灵官的生日了。刘唐,以及稍后出场的吴用、三阮、公孙胜、白胜都是道家的星煞,道家大护法便一定是要为这伙人保驾护航的。

  但是,托塔天王是财神,白日鼠就是财神手中的吐财鼠,道家要劫财搞大聚义,那就离不开财神的庇佑了。所以,刘唐是在王灵官的庙里睡了一夜,这才由道家的另外一个星煞去把他拘押到了托塔天王面前。

  按照晁盖的梦境所示,这次聚义是道家北斗七星的聚义,晁盖不过是那颗化作白光飞去的小星。因而,劫取生辰纲行动的实际领导者是天机星吴用。

  虽然吴学究此时还不知道自己上应“天机星”,施耐庵却早就把他设计成了这样的人物。因而,晁盖刚一说完七星之梦,吴用心里便有谱了,很快就开始运筹起来。

  这些细节都表明了天机星是得到了“天机”的暗示,所以,吴用手中的道具便是“铜链”了。他将要见到的是佛家的护法天王,当然是要掣着佛门的法器了。

  吴用一见刘唐、雷横在打架,观察了一阵才用铜链隔开了朴刀。为何?这条戒尺象征着佛门法器,施耐庵以此暗示,吴学究以佛门戒尺提醒了两个道家星煞。

  但是,施耐庵又没有明写,把自己“佛道联手”、“佛比道高”的宗教思想隐藏了起来。因而,原本是木制的戒尺,就变成了两条铜链。“两条铜链”实际上就是两块链起来的铜板罢了。

  《水浒传》的“佛道合一”、“佛比道高”的符码比比皆是,绝对不止这一处。以这样的大背景,加之吴学究当时的私塾身份来解读,我基本上确认“铜链”就是戒尺。

  他的防身武器

  月淡风青,为您解题。吴用的铜链,并不是拴狗用的链子,而是一种兵器:锏。铜链,就是熟铜锏。虽然不像秦琼的那双熟铜锏有威力,但是防身还是没问题的。何况防身的不止一副熟铜锏,还有一张利口。

  在清代程穆衡所著的《水浒传注略》中,他明确指出:

  链即锏字,军器,似剑,有脊而无刃,非锻炼字。

  有没有道理呢?咱们来看看。

  “链”是金属环环相连。就是咱们平常所说的链子。现在主要有两种用途:要么挂脖子上装大款,要么拴在脖子上,为城市文明增砖添瓦。材质要么是金的,要么是铁的。用铜质的很少。即便是古代作为刑具使用,也是铁链。由于物美价廉,一直是官府的最爱。

  但是拿链子做武器的不多,一般都不是正常人。比如恶灵骑士。

  为什么?这款武器看着拉风,实际上很费手。一般人只要用上一回,手就得磨烂了,没法要了。所以,一般人是不会用它做武器的。

  吴用是个教私塾的教授,他是这样打扮:

  戴一顶桶子样抹眉梁头巾,穿一领皂沿边麻布宽衫,腰系一条茶褐銮带,下面丝鞋净袜,生得眉目清秀,面白须长。

  这样的人,虽然并不文弱,但是,很明显,这种链子并不符合他的气质。

  他的武器没有存在感。看过《水浒传》的,一般都注意不到他的武器。

  除了刚开始劫生辰纲的时候用过几回,后来主要作为装饰品出现:

  这个便是梁山泊能通韬略,善用兵机,有道军师智多星吴学究。马上手擎羽扇,腰悬两条铜链。

  话又说回来,毕竟是个武器,还是能看出一点形状的。

  最开始吴用是用铜链隔开朴刀的。

  (吴用)便把铜链就中一隔。两个都收住了朴刀。

  朴刀长这样:

  铜链要隔开朴刀,得是个硬质的武器,有一定长度。链子是铁环套铁环,是不能“隔”的。而“锏”明显具备这样的特点。

  锏,原来是车轴上的铁条,用来减少车轴和车毂之间的摩擦。借指一种像鞭的武器。

  这种武器并不是常规武器,吴用为什么会用这种武器呢?

  因为这种武器还有另外一种用途:支车子。

  这似乎八竿子打不着。可是他确实有这种用途。

  (范孟亭)家道消索渐渐贫寒,无奈仗着力大无穷,只得推着小车运米赶集贩卖,生来性直气刚好打不平,这熟铜锏随身带着,一来可做支车之棍,二来可以防身。(《刘公案》)

  这种小车叫江州车,也叫江北车,也叫“鸡公车”,据说是诸葛亮所创,号称“流马”。

  注意,画红圈的地方原来是没有的。原来是这样:

  清代的小车夫。

  吴用的锏小巧,既可以防身,又能支车子,隐蔽性较好。这种小车,由于很轻便,当时用途广泛。所以,吴用说他的锏是用来支车子的,应该没人怀疑。

  所以说,这两条铜链就是熟铜锏,程穆衡说的还是有道理的。只不过它的两个用途,对吴用来说,真是无用。既没有用他来防身,也没有用它来支车子,只是做了个装饰品。

  在《水浒传》一百单八将中,几乎每一位好汉手里都会有一两种防身用的兵器。这些兵器除了在战场厮杀中发挥作用以外,有些甚至已经成为他们行走江湖的标志性符号,例如鲁智深的禅杖、李逵的板斧、花荣的弓箭、林冲的丈八蛇矛等等。只要看到兵器,我们马上就能想到是哪一位好汉。作为梁山第三号人物的智多星吴用也不例外,除了那柄标志性的羽扇以外,其随身携带的另一件物品也很有代表性。小说第七十六回有一首《西江月》来描述吴用的装扮:

  白道服皂罗沿襈,紫丝绦碧玉钩环。手中羽扇动天关,头上纶巾微岸。贴里暗穿银甲,垓心稳坐雕鞍。一双铜鍊挂腰间,文武双全师范。

  除了那身儒雅的谋士装扮以外,相信不少人都会注意到他腰间挂着的一双铜鍊。那么,铜鍊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兵器呢?它的杀伤力如何,吴用随身携带这件兵器的作用是什么?接下来我们结合原著进行分析。

  首先需要说明一点,《水浒传》中吴用携带的兵器是“铜鍊”,并不是“铜链”,两字虽然读音相同,大多数情况下也可以通用,但作为兵器来讲还是有所区别的。鍊,是古代一种冷兵器,又被称为锏,通常以铜或铁制成。其形状为四楞形无节柱体(另一种与之类似的武器鞭多为六角形,分节),无刃,上端略小,下端有柄,长度以60到80厘米居多,属于短兵器。这种兵器通常都是成对使用,称为“双锏”,小说中吴用随身携带的就是两只铜质锏。此外,大家非常熟悉的门神秦叔宝,其手里拿的也是一对瓦面金锏。

  与刀、剑等利器不同,锏主要采用击打的方式来克敌制胜,具有很大的杀伤力,骑兵多配备此种武器,用以破坏敌方的铁甲。而吴用作为一名梁山上的谋士,通常都是稳坐中军帐中,很少亲自上阵杀敌,并且他的武艺也算不得高强,那么他携带这样一对“铜鍊”的目的是什么呢?在我看来,主要有以下三个作用:

  在《水浒传》所描述的一百多位梁山好汉中,不管他们武艺如何,几乎所有人都会随身携带兵器。例如,宋江尽管武艺平平,但行走江湖都会随身携带朴刀。对于梁山好汉们而言,经常需要做的就是打家劫舍、拦路抢劫。而兵器则是他们开展这种活动最基本的工具。作为一位常年混迹在江湖中的小头目,咱先不管武艺如何,连一件最起码的兵器都没有,该怎么和兄弟们一起行动?因此,为了能够快速融入土匪强盗这个圈子,吴用随身携带了一双铜鍊,以求得圈内好汉们的认可。

  俗话说:“人在江湖飘,哪有不挨刀。”吴学究常年混迹在土匪强盗圈内,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对手。尽管身为谋士,通常情况下都不需要自己亲自动手,周围有一众兄弟保护,但在紧急情况下,随身携带武器还是可以起到一定作用的。拿出来比划几下,起码可以在气势上给对手一定的冲击。特殊情况下,还可以作为劝架的工具,小说第十四回雷横与刘唐打斗时,吴用带着他的一双铜鍊出现了:

  “你们两个好汉且不要斗,我看了多时,权且歇一歇,我有话说。”便把铜鍊就中一隔。两个都收住了朴刀,跳出圈子外来,立住了脚。

  可见,铜鍊在关键时刻,还是可以起到一定作用的。否则,如果吴用没有随身携带兵器,那么这场争斗很可能不会如此快速平息。

  通过原文得知,吴用随身携带的双鍊是铜质的。而在中国古代,铜是一种贵金属,不少朝代都用铜来打造货币,最常见的就是铜钱。吴用随身携带铜质双鍊,可以在紧急情况下换取一定的盘缠拿来急用,或者作为物品进行交易,收买人心。从这一点来看,吴用被称为智多星是当之无愧的。

  关注传统文化,解读经典名著,我是三夢遊水,欢迎与我交流讨论,一起成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摇臂钻床_数控钻床_多轴钻床_台式钻床-东恒机械网 > 《水浒传》中,吴用第一次出场的时候,手里“擎两条铜链”,这两条铜链有什么用?

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