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恒机械网

抗战期间,国军士兵的标准装备是什么?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装

  答:中国军队在抗战时期的武器来源非常的杂。这基本上是因为我们国家的军工业实在太落后了,导致军队的武器配置也是参差不齐。抗战初期,有178个师,总作战兵力在200万人以上,数量相当于侵华日军的3倍。但按照欧洲标准衡量,绝大部分只算是准军事部队,连正规陆军都算不上。其中,大约只有30个师勉强算是轻装步兵师,只有6个是按德国标准建立的轻步兵师,中国全国当时只有一个机械化炮团。这还是正规军了,更不要说是军阀部队或者是的军队那个装备就更弱了。

  我们就来简单的盘点一下关于武器装备的问题。

  一、钢盔。

  钢盔作为几乎是唯一的保护工具是判断这只部队是不是正规军的重要指标。国军中的德械师最典型的装具就是德制M35钢盔。此钢盔于1935年定型,所以命名为M35,刚刚定型就接到了来自中国的大订单,有22万顶之多。德国军方决定首先满足中国的需要,就这样,中国军队成为了M35钢盔的第一批用户。

  

抗战期间,国军士兵的标准装备是什么?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装

  但是在战事的进行过程中M35钢盔消耗殆尽。到了抗战中期基本上就见不到了。

  其他中国军队的主流钢盔是英制MK-2型“托尼”(TOMMY)钢盔,它的外形像扁平状的锅子,又像飞碟,所以也叫“飞碟盔”。这是英国一战时期的钢盔,只能防止炮弹破片。

  虽然有点落后,但是总比没有要强。

  二、枪械。基本上作战要有枪吧。这里就讲几款经典枪械

  1.勃郎宁M1900式手枪:枪牌撸子,是比利时国营赫斯塔尔公司早期大规模生产的第一种约翰·勃朗宁自动手枪。上海兵工厂和金陵兵工厂大量仿制此枪。

  2.汉阳八八式步枪:又称老套筒或汉阳造,由张之洞所建立的汉阳兵工厂获得德国授权生产的1888年式步枪,是中国生产的第一款旋转后拉式枪机步枪。在清末一直到朝鲜战争都是中国军队的主要步枪之一,在军队服役超过60年,可以说是20世纪初中国军队的代表性武器。

  3.:德国标准型毛瑟步枪的中国版本,最早在1935年由巩县兵工厂(兵工署第11厂)组织生产,以取代国民革命军所装备的汉阳八八式步枪,因蒋中正而得名。从生产的角度而言,中正式步骑枪是中国近代第一种制式步枪。

  4.莫辛-纳甘步枪:在俄国政府委托下在1880年代后期至1890年代早期研制的步枪。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就订购了5万支步枪,装备军队。枪声清脆,有如水珠溅落,因此中国人为莫辛-纳甘起了一个颇具诗意的绰号“水连珠”。

  5.春田M1903步枪:在1903年6月19日被批准作为美军制式装备的。这支走过百年岁月的"老枪"沐浴了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洗礼,亲历了无数次战火硝烟。它是美国士兵的最爱,这为它挣得了最长的服役记录。抗战开始后,根据援助法案大量的M1903步枪装备中国军队。

  6.ZB-26轻机枪:又称捷克式轻机枪,是捷克斯洛伐克布尔诺国营兵工厂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研制的一种轻机枪。中国是使用ZB-26轻机枪数量最多的国家。中国不但采购了ZB-26轻机枪,而且大量仿造ZB-26。

  7.李-恩菲尔德步枪:

  李-恩菲尔德步枪是1896年至1965年英军制式手动步枪,有大量衍生型,也是英联邦国家的制式装备,包括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及印度、蒙古、中国、西班牙。而这把枪还有个别名叫“英七七”,这个名字来源于我国,在抗战年代这款步枪由于射速快,便捷而且活力凶猛易维修的优点,按照国际租借法案,该枪被英国当做援助援我军,由于它的枪口径为7.7毫米,所以就得了个“英七七”的别名,方便我军区分其跟其他外形相似的毛瑟步枪。

  7.仿瑞士启拉利式轻机枪:

  8.24式重机枪:1888-1924年,金陵兵工厂仿制过多种版本的马克沁式重机枪.1934年德国向赠送MG08马克沁式重机枪的图纸,由金陵兵工厂进行仿制,于1935年仿制成功,命名为24(民国24年)式重机枪.

  9.30节重机枪:1921年10月10日汉阳兵工厂仿制成功美国勃朗宁M1917式重机枪(口径改为7.92毫米),正好是民国10年10月10日,顾命名为30节.抗战爆发后由于兵工厂搬迁等原因,30节重机枪的生产几度中断.前后生产3万挺。

  10.M1卡宾枪:M1卡宾枪是枪械历史上大量生产第一种卡宾枪。

  在美国援助国军的清单中本来是没有的,抗战时美国海军情报署向军统提供了大约1万支,抗战结束后在大西南的美国陆军移交了大约3.8万支,还有在华北的美国海军陆战队移交了约1.2万支,这样总共有6万支M1卡宾枪流入中国。这算是当时中国单兵最强武器了。

  抗日战争时期,所谓的“国军”就是蒋介石中央军和各地方实力派军队的总和,严格意义上说也包括八路军和新四军,部队成分非常杂乱,武器装备更是五花八门 ,序列不同,待遇不同,所以很难界定“标准装备”是什么。

  抗战初期苏联给予国民政府一定的军事援助,以此列装了几个苏械部队,比如第五军、第八军和第七十四军等,随着1939年《日苏中立条约》的签定,苏联停止军援。到抗战末期美国开始提供较多军援,国军又开始装备美械部队,但都不应该算抗日时期的主流装备。

  唯一可算成规模的就是国民政府为对日作战而准备的“调整师”,是在德国顾问的建议和帮助下进行的陆军整编,原拟完成六十个调整师的整训和换装,由于战争爆发,仅完成了两批二十个师的人员与装备调整,注意,调整师并不完全等于“德械师”,由于国力窘迫,一些调整师装备的是仿制武器而非德械。

  调整师士兵的标准装备如下:

  1,步枪,德制7.92mm1924年式毛瑟步枪(k98前身)或“中正式”步枪。

  2,子弹袋,帆布长条型,由肩上斜绕一圈再到腰间一圈,可携带20个5发弹夹(少数德械部队为皮制子弹盒)。

  3,水壶,部分德国进口部分仿制,椭圆形木塞盖,肩被带。

  4,干粮袋,方型,背带跨肩。

  5,防毒面具,德制1930式,也有部分仿制。

  6,军常帽,圆筒型军小帽。帽围上有护面部,平常时折叠上去以两颗钮扣系住。

  7,钢盔,德式M35钢盔,有一颗青天白日徽。

  8,手榴弹,仿自德国的“二四”式长柄手榴弹。

  9,刺刀,575.5mm国产加长型。

  10,绑腿。

  大可观天下认为大家所说的广义上的国军,主要包括老蒋的中央军和阎锡山晋绥军,冯玉祥的西北军,少帅张学良的东北军,刘湘,刘文辉的川军、程潜的湘军、李济深的粤军、李宗仁,白崇禧的桂军,龙云的滇军等,而且由中国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也是属于国军战斗序列的。

  七七事变以后,我们中国军队内部派系众多,山头林立,呈现一盘散沙状态,日本人正是看到了中国这一弱点,制定了所谓《三个月灭亡中国》计划,大可观天下不得不说,是我们自己给了日本侵略军以可乘之机。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众多的军阀武装由于其所属战斗序列不同,得到相应待遇自然也不会相同,其武器装备也是多种多样无法形成统一,再加上当时中国工业基础非常薄弱,并没有能力大规模地生产武器装备实行全体换装,所以说国军士兵标准装备很难确定是什么样的。

  大可观天下先来说一下由中国领导下的一个普通八路军士兵装备吧。大家都说八路军是“小米加步枪”的武装,其实那只是一个笼统的比喻而已。

  当时我们八路军士兵称得上统一的制式装备就是军帽和臂章了,这是区分其他部队的唯一标志。领导的八路军等部队的军装和武器可谓是五花八门。

  那是因为八路军虽属于国军战斗序列,但是,就像“没爹没娘的孩子”,国民政府内政部不想给发军饷,蒋介石巴不得八路军自生自灭!没办法了,“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八路军的武器装备全是日本侵略军给送来的。下 图为八路军战士展示缴获的日本92式重机枪,战士高兴地竖起了大拇哥。

  八路军的武器装备全是靠缴获来的,除了装备正规的八路军部队外,还给当地的民兵提供武器,上图为一名拿到日本指挥刀的民兵正在熟悉性能。

  上图中这名小战士,在和日军激烈战斗后,不幸失去了一只胳膊,但仍面带笑容的展示着缴获来的日本92式重机枪,大可观天下看到这一幕,真让人万分敬佩啊。这应该是八路军的王牌部队,在那时候能拥有这样的武器装备,真是堪比如今的土豪啊。

  上图为战斗过后,日军大败逃走,丢下的武器全部被八路军缴获,八路军战士们高兴地背着缴获的胜利归来。

  大可观天下查阅史料:按照惯例 ,一名普通的正规部队的八路军士兵的装具应包括:步枪,子弹带,手榴弹包,八路军军帽,军衣,绑腿腰带和棉被,一般都是两双鞋。附属的装备还有干粮袋、碗袋。军帽当时与的军帽是统一的可实际上能配的标准的很难。虽然大部分八路军的子弹袋看上去满满的,其实真正只有三五发子弹,别的都是用小木杆冒充子弹忽悠人的。这个在有些影视作品也有所表现,比如经典老电影《董存瑞》中就有这个片段。

  忽悠敌人的八路军子弹带示意图

  要是按照常理来说,作为一个国家军事武装力量,装备应该是统一的才对,然而那时实现统一的仅仅是老蒋的中央军而已,其他地方派系抗日武装,都是各自军阀头目军政长官自给自足的,这样就导致了,很多时候武器装备调配不统一,各军之间武器装备差距非常大。抗战初期,国军兵力约200万人,士兵装备参差不齐,若按照士兵装备优良排名依次是中央军,东北军,晋绥军,滇军,粤军,桂军,西北军,川军,其中八路军,新四军装备最差,有的正规部队只有大刀和梭镖,连军装都没有!

  

抗战期间,国军士兵的标准装备是什么?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装

  众所周知,中央军是老蒋亲生的,其他的在老蒋的眼里都是杂牌军,中央军的高层也都是老蒋政府的要员,这也就决定了,杂牌军肯定处处受排挤,处处被打压。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就是,亲妈生的和后妈生的。当然还有更惨的,就是没妈的(八路军和新四军),一切都要靠自己。

  抗日战争时期国军士兵其实并没有统一的装备,因为自1911年辛亥革命以来,中国一直是军阀割据的状态,虽然民国完成了名义上的统一,但私底下依然是混乱不堪的。

  亲娘生的中央军是按照德国体制标准组建的所谓“德械师”,单一步兵装备有仿制德国1924式7.92毫米口径步枪一只,也就是我们俗称的“中正式”。还有两组三联装的皮制子弹盒,标配是90发,单兵虽然设计了可以携带20个弹包的帆布子弹带,可携带100发子弹,然而实际能有30发子弹就已经非常不错了,而日军单兵最多携带子弹120发。中央军另外为了弥补火力不足的问题,还携带两枚仿制德国的M24手榴弹,在实战中实际携带的更多,只为了用它炸日军的“豆丁坦克”。

  在军服上,中央军在1942年以前为黄绿色,1942年以后改为土黄色。除了军服以外,中央军单兵还配备德国进口的M35钢盔、圆筒军常帽、水壶、干粮袋、皮质背包、卷成马蹄形的军毯、铁制饭盒、刺刀、防毒面具等。此外,国军德械师配备窄皮的武装带,普通士兵黑胶布鞋、军官配发皮鞋,还有绑腿。这些装备虽然看着很齐全,然而因为上层军官贪污,克扣军饷问题,实际到普通士兵手中很多也缩水了,只有在上级检阅时,才会齐装满员,应付检查。

  所谓中央军得德械装备师,普通士兵装配原装德国毛瑟M1942步枪,轻机枪以捷克式为主,手枪以德国20响,盒子炮为主。

  中央军普通步兵标准配置如下:1,步枪,德制7.92mm1924年式毛瑟步枪(著名的吃鸡游戏中的98K的前身)或“中正式”步枪。

  除了老蒋的中央军,其实刚开始时少帅张学良的东北军实力是各路军阀之最强大的。人数上占优,武器装备也占优,连空军都有,连蒋介石的中央军都不能小视它。

  但是,因为“九一八事变”的缘故,张学良执行了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东北被日军所侵占,张学良东北军大部分武器装备都丢在了东北,还有飞机,兵工厂全抛给了日本人,而后期张学良因为“西安事变”被软禁,东北军被拆分瓦解,东北军再也没能以东北军的身份出现在抗日战场上,但是撤回关内的东北军,以著名将领张学良的胞弟张学思,万毅,吕正操为主,他们改弦易帜,投奔八路军,依旧活跃在抗日战场上,为后来的抗日战争做出了巨大牺牲,几乎是以全员阵亡的代价完成了使命。

  那么同一时期的日军士兵装备怎样呢?配备钢盔,38大盖式步枪,随身携带120发子弹,两枚手雷,一把刺刀,军用水壶,还有3天给养。单兵装备背包里有饼干,鱼块,米饭,军用铁饭盒,雨衣,,《步兵操典》手册,铅笔,笔记本,多功能小刀,卡其布军装,铁钉皮靴。可谓是武装到牙齿的侵略军了!

  大可观天下通过比较不难发现,即便是装备相对精良的中央军部队跟日军都是差距极大。这还不算另外两个重要的因素:文化水平和训练水平,当时日军士兵具备小学以上文化,训练严格正规,国军士兵普遍是文盲,训练更是严重不足,这就不难解释在战斗时,国军伤亡往往远远大于日军了。

  可就在这样十分不利的环境下,我们依然打赢了日本侵略者!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力、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抗日战争唤起了全民族的危机意识和使命意识。在抗日战争中,军队和老百姓相结合,武装斗争与非武装斗争相结合,前方斗争和后方斗争相结合,公开斗争与隐蔽斗争相结合,特别是敌后军民广泛开展伏击战、破袭战、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等,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观,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致敬所有为了中华民族的光明与未来而牺牲的抗日英烈们,你们的事迹将光照千秋,万古长存!

  我是大可观天下,欢迎大家评论,点赞。转发及关注!

  广义上的国军,主要包括中央军和晋绥军西北军东北军等地方实力派,七七事变以后,严格意义上更是包括八路军和新四军。军队内部派系众多,山头林立。由于其所属战斗序列不同,得到待遇自然也不会相同,其武器装备也是多种多样,加上当时中国工业基础非常薄弱,并没有能力大规模地生产武器装备实行全体换装,所以其标准装备很难确定是什么。

  英式和法式武器并不算国军的主流装备,沈阳兵工厂的原本制造武器自然可以大规模的换装,但可惜最终还是便宜了日本。苏联也曾在1938年武汉会战前向国民政府提供过一批武器装备,国民政府曾用这笔武器武装过74军和第五军等极少部精锐,但这并不算抗战时期的主流装备。

  412政变后,中德加强了经济军事联系,德军顾问开始来华。在德国顾问的建议和帮助下,在抗战前蒋介石计划训练出60个调整师,即“德械师”,抗战爆发前只训练出了20个师。

  一,军装分三种:春秋为黄绿色驼绒夹衣;夏天为草绿色卡其布衫;冬天为棉服。

  二,头盔:m35德系头盔。

  三,步枪:7.92毫米中正式步枪或德国造1924年标准毛瑟步枪,少部分为汉阳造。

  四,手枪:为7.62毫米毛瑟半自动手枪,又称驳壳枪和快慢机,德械师所用手枪全部来自于德国进口。

  五,防毒面具:大部分来自于德国1930式防毒面具,一部分国内仿制。

  六,弹带:为帆布长条形,可以携带20个弹夹。

  七,刺刀:由于欧洲人比亚洲人高大,所以在蒋介石建议下,中正式较为缩短,但为了不在拼刺刀的时候吃亏,特地使用国产575.5mm刺刀

  八,水壶:一部分是德国进口,另外一部分是国内仿制。椭圆形木盖塞,肩背带。

  九, 干粮袋:为方形,背带跨肩。

  “德械师”装备在当时的国内算十分精良,但并不等同于真正的德式步兵师,其装备水平离真正的德国步兵师还有较大差距,所以甚至被戏称为“德盔师”

  抗战时期,要是中国士兵能做到装备标准,估计日本也就没胆子侵略国了。

  在晚清的洋务运动中,购买、仿制西式枪炮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不过因为在洋务运动中清政府和各地督抚在购买、仿造西式枪炮时大多是根据个人喜好而定,因此缺乏统一规划,清军装备的西式武器品种繁杂,几乎西方几个主要强国的武器都有所引进。

  这么做的一个后果,就是后勤压力很大。所以到了袁世凯编练新军时,一度考虑以奥地利的曼利夏M1895式步枪为新军标准步枪,以统一武器装备。不过在购买了第一批试用以后,袁世凯发现曼利夏步枪的性能较差,因此后来又改用德国毛瑟步枪。此后又因为经济因素购买过日本的步枪。因此在北洋新军中,武器装备依然非常复杂。

  以北洋第六镇为例,该镇成立时共装备曼利夏步枪6863支、毛瑟步枪253支、哈其开斯步枪37支、毛瑟马枪140支、曼利夏马枪924支,一个镇就有三个国家的。

  后来袁世凯首先在每个镇内统一武器的口径。像第六镇的就全部更换成日本产的三十一年式步枪和三十年式马枪,统一使用6.5毫米子弹。而第三镇则使用德国毛瑟和国产的汉阳造,口径都是7.92毫米。当然也有一些例外,比如第二镇(后来番号改为第四镇)的步枪是德国7.92毫米毛瑟步枪,而马枪是日式的6.5毫米。

  

抗战期间,国军士兵的标准装备是什么?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装

  北洋各镇有清政府全力扶持,装备尚且如此混杂,其他地方部队就更可想而知了。为了最终统一口径,袁世凯一度选择了6.8毫米为制式标准,并委托德国帮忙设计。然而此后不久辛亥革命爆发,加上德国研制的6.8毫米子弹性能不佳,这个计划未能实行下去。

  在民国初年,因为军阀混战不断,各路大帅都是自行购买武器,因此这武器统一计划自然也是迟迟无法执行。直到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实现了表面上的统一,统一武器口径的计划才再次被提上日程。

  此时因为中国国内德国的毛瑟系列步枪装备数量最多,因此在1932年召开的全国制式武器会议上,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最终选定以德国1924年式毛瑟步枪为基础进行仿造,作为全军统一步枪,这也就是后来的中正式步枪。此外轻机枪选择了进口和仿造的捷克ZB-26轻机枪,重机枪是以MG08马克沁式重机枪为蓝本仿造的民24式重机枪。

  不过实际到抗战爆发前,因为工业底子薄弱,中正式步枪的产量有限,因此全国上下各军的装备还是非常混乱。比如1934年统计时,国内军队装备较多的马步枪就有52种,手枪23种,冲锋枪15中,轻机枪17种,重机枪19种,真正的万国造。

  抗战爆发以后,由于武器损耗很大,国民政府不得不紧急在国外采购。此时需要解决的是有无问题,自然顾不上其他了,因此采购对象也是五花八门。比如抗战初期国民政府在比利时订购了FN步枪15万支,捷克的VZ24步枪10万支,德国毛瑟的标准式步枪11万支。

  加上此后苏联和美国又分别提供过援助,所以抗战时期中国士兵装备的种类复杂,没有什么标准一说。

  而且当时国内冲锋枪、轻重机枪的数量有限,因此各部在编制上也差距巨大,有些部队装备较好,轻机枪可以做到每个班一挺,营里再配上装备重机枪的机枪连。而穷点的部队轻机枪可能一个连都没几挺,重机枪更是稀罕物,差别巨大,更没有标准可言。

  中国真正做到各部队的编制和士兵装备统一,还得抗美援朝,全面引进、仿造苏式装备以后。这时候的中国要放到37年,鬼子敢动手绝对让他们跪。

  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德械师,美械师等等极少数精锐部队。其他绝大部分陆军单位,都是非常惨淡。

  以中条山部队为例子,这里的部队,就是一年两身灰布军装,都是土布制作。还有一条装粮食的布袋子,鞋主要是自己制作的草鞋。棉大衣,一个步兵班2件,只有站岗的士兵,才能穿军大衣。

  棉衣比较匮乏,因为实在缺少棉花和布匹,甚至还发放过棉短裤,这种匪夷所思的服装。每天连队一半的士兵,都要去黄河边搬运粮食柴草,另外一半士兵大部分要忙于磨面,到很远的地方去挑水打柴,只有极少数人实际进行军事训练。

  按照标准,每名士兵会发武器,但是,一个师当中70%的士兵,实际上都是搬运兵。一旦行军,由于没有汽车,也缺乏骡马。

  所有的帐篷,通信器材,电线,炮弹,迫击炮,锅碗,被褥,粮食,还有,工兵器材,甚至是山炮这种重武器,以及磨盘这种沉重的物价。都需要分解成一小份一小份的,由士兵自己用扁担挑着行军。

  美国记者白修德说过,中国军队第62军在行军的时候,没有任何交通工具。就靠两条腿行军,没有重武器,只有几门一战时期的山炮。由于没多少炮弹,开炮时几如守财奴算金币,根本舍不得拿出来用。

  大约三个士兵,才有一支步枪,第62军还是当时军委会直辖部队,由此就知道,大部分部队的配置水平了。这个部队肩挑人抗,从广东北部徒步穿越山区增援湖南衡阳,随后又从湖南徒步穿越层层大山去增援广西,所有士兵身心俱疲。最后战死病死过半,只剩下7000多人。

  就是这个部队,又被指定去防御柳州,结果1944年11月,柳州成为抗战我国失守的最后一座城市。

  如果只说是中央军的理想标准装备,那就方便多拉,毕竟那个军阀时期各路地方大佬自购仿制的各路武器装备加起来足够开个全世界最全的武器博物馆了。

  这个所谓的理想装备先看1932年只是制式兵器会议定下的表

  当然,这个表上的装备并没有完全拍板落定,而且由于住所周知的原因,当时国府那边还没空去落实制式武器。这事儿到1935年才算有个大概的框架,也是我们后来都比较熟悉的那些装备。

  步枪方面不多说,基于毛瑟1924标准型的中正式,当然由于老汉阳的存量和生产线巨大,因此整个抗战期间还是汉阳为主,中正为辅。(跟我念,chiang-常 kai-凯 shek申)

  轻机枪方面虽然之前两次会议中都指定了法国哈奇开斯1931作为制式武器,但考虑到当时国府已经有大量捷克ZB26的存量和仿制生产线,而且两者性能效用类似,同时考虑到训练成本,因此改用了捷克式轻机枪。

  重机枪本来也是考虑哈奇开斯1930,因为一开始军方认为水冷式的重机枪已经过时,气冷才是未来。但考虑到火力持续性和重新仿制气冷重机枪非常麻烦,因此依旧使用二十四年式重机枪(MG08山寨版,但三脚架比MG优秀的多)

  手枪方面则比较杂,争论挺多。一开始的会议上建议使用11.43mm的勃朗宁M1911手枪,但后来改用了比利时勃朗宁,但文献上就说了当时选择了9mm的版本,所以我也不确定到底是M1922型 9x17mm(.380ACP),还是勃朗宁大威力,9x19mm。当然当时盒子炮的基数和仿制量巨大,所以咱们实际上看到的手枪还是以盒子炮为主。

  至于冲锋枪在当时还算不上是普遍列装的玩意,相当多时候冲锋枪这个职责有全自动盒子炮担任。

  其他炮我就不写了...不擅长,求其他大佬补充

  其实国军并没有标准装备,由于派系不同,以及后勤保障水平的问题等等,抗战中的军差异很大,甚至军队之间的弹药体系都不同,因此也就谈不上标准装备了。

  就拿步枪来说,当时中国军队的步枪也是五花八门,东北军的日械,西北军装备了不少苏式莫辛纳干步枪,中央军装备的中正式步枪,滇军使用的法国勒贝尔步枪等等,这些步枪子弹互不通用,这就对战时的后勤补给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尤其是一些部队调动到其它地域,往往会面临补充上来的弹药无法使用的问题。

  就拿中央军来说,很多人对其的印象就是德式M35钢盔,中正式步枪等这些装备,但是实际上即使是M35钢盔,中央军的装备数量也不大,更多的使用的还是战斗帽而没有头盔可用。而至于武器,差别也很大,比如著名的德械师,其实是国民政府在德国军事顾问的建议下意图建立的调整师,这些部队装备要比普通的中央军好的多,中正式步枪、MP18冲锋枪、M35钢盔,德式火炮等都有装备,但是到抗战全面爆发前完成改编的部队数量太少。

  而当时大多数中央军士兵的装备就是更老旧的汉阳造步枪、战斗帽、布鞋等等这些简单的物品。而对于更多得不到中央后勤支援的地方部队而言,就要自力更生了。比如说川军,其武器装备水平就很差,机枪装备数量极少,更不用说火炮了。而且实际上,打草鞋不仅仅是当时八路军等部队的习惯,很多中央军、地方部队也有这个习惯,因为布料等供应不足,草鞋在这时就成了一个必然的选择,很多士兵闲了就会打草鞋,因为其磨损太大,需要频繁更换。

  而在后来,美国开始对中国进行援助后,主要得到这些援助的还是中央军,比如当时的驻印军,不仅武器装备全部采用美军装备,连制服、薪资水平、后勤等都是美军水平,和国内的中央军又不是一个级别了。

  淞沪保卫战,国军参战部队达七十万,有些部队持枪战士仅半数,且弹药有限。而日寇人数虽不及国军半数,但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有飞机、舰船配合,国军焉能不败?!

  国军士兵根本就没有标准装备,基本就是万国造阶段。

  借着这个文章,纵横来详细的介绍一下国军(国民革命军军)的武器装备发展史。

  所谓的国民革命军是在北伐前期,老蒋把北伐军的名字改得高大上一点,实际上基本就是南方地方军阀如桂系、粤系加上中央军(黄埔学生军)等拼凑而成,但是这只军队和北洋军阀的部队不一样的地方在于这是一支有信仰的队伍,并且配备了大量苏联送来的武器。

  很多人会疑惑,十万北伐军是如何打倒几十万北洋军的,其实这个武器就是重要一节,孙中山临死前和苏联确立的联合关系,苏联帮助中国进行革命,1924年8000多支莫辛纳甘步枪以及一些火炮和机枪送达广州,到北伐前期,国民政府一共接收2.6万支步枪,子弹1600万发,机枪90挺,大炮24门。

  其中还有一部分是截获商团的武器,以及自主生产的一些。

  这些武器大部分给了黄埔学生军,也就是后来的第一军,而地方军阀基本都是万国造。

  这个时候可以说是老蒋财大气粗的时候,先是击败吴佩孚和孙传芳的40多万北伐军,收编了大量部队的同时,也接收了他们的兵工厂,比如生产“汉阳造”的兵工厂,也为国民革命军提供了大批的武器。

  紧接着发生了中国近代规模最大的中原大战,老蒋的中央政府彻底的掌握了全国的政权,这个时候中国以前的所有的武器基本都被国军所掌握,因此武器更是五花八门,相比北伐时期还要混乱,值得一说的是,东北军在九一八后撤到关内,拿的枪是沈阳兵工厂生产的,阎锡山的部队很多武器是太原兵工厂生产的。

  但是值得一说的是,老蒋在获得绝对权威的同时,开始向德国学习军事,并且购置德式武器,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看老蒋反苏,开始与国民政府合作,德国更是想帮国军建立60个德械师,全师人员编制为11423人(野炮挽马师)或11579人(山炮驮马师),装备野(山)炮12门、小炮24门、82迫击炮24门、重机枪74挺、轻机枪336挺。实际调整过程中,装备也大量缩水,最后只有十个师能够称得上德械师,但是老蒋的钱没少花,运输大队长的这个称号真的不是白给的。

  希特勒能够发动二战,估计老蒋还是助力一些,不说别的,就是国军脑袋上戴的钢盔,老蒋就进口了31.5万顶。

  截止到1935年从德国进口1924式毛瑟步枪一万支,ZB26轻机枪5000挺,盒子炮5000把,以及一些轻型的迫击炮等,在德国的帮助下,中国也能够自主生产一些仿制1924式步枪的中正式步枪,以及其他装备。

  1935年又开始续订装备,步枪子弹1.3亿发,马克沁重机枪1131挺,高射机枪120挺,战防炮224门(包括炮弹12.4万发);1937年又续订马克沁重机枪900挺,手枪3万把,当中还有10万支步枪和1.2万挺轻机枪的订单,虽然抗战爆发,但是大部分的装备都运抵中国了。

  德械师是全面抗战初期的中坚力量,虽然精锐,却在淞沪会战和南京保卫战的时候被打残,再加上二战开始,德国自身也需要制造大量武器,因此也就无暇顾及中国了,后来日德同盟,中德也就中止了合作关系。

  在中日全面开战后,由于德械师被打残,中国和苏联又开始进行合作,在中国最困难的时期,苏联希望利用中国来牵制日本,因此为中国提供了大量的装备,从1937年到1941年苏联为中国提供了1200架飞机,1317门火炮,14025挺机枪以及大量的武器弹药等。

  然而到了1941年苏联同日本媾和,苏联停止对话援助,老蒋将目光投向美国,中国组建开始装备美式武器,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出征撤退到印度的新22师和新38师最开始接受美式训练装备美式武器。

  所以,在抗战中,国军的武器从来没有“制式”标准过,不像日本基本可以人手一把三八大盖。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摇臂钻床_数控钻床_多轴钻床_台式钻床-东恒机械网 > 抗战期间,国军士兵的标准装备是什么?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装

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