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恒机械网

48吨重的泸定桥,每根铁索1.6吨,清朝工匠如何在一年时间内建造?

  

48吨重的泸定桥,每根铁索1.6吨,清朝工匠如何在一年时间内建造?

  

48吨重的泸定桥,每根铁索1.6吨,清朝工匠如何在一年时间内建造?

  

48吨重的泸定桥,每根铁索1.6吨,清朝工匠如何在一年时间内建造?

  

48吨重的泸定桥,每根铁索1.6吨,清朝工匠如何在一年时间内建造?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简单也不简单。

  说简单,是制造13根铁链,其中4根是扶手,9根是桥身。

  这些铁链每根就有1吨多,由862至997个铁环相扣构成。

  因泸定不产铁,铁链是在荥经县制造。

  以清代的炼铁技术来说,制造这种铁链还是完全可以的。

  关键是,如何保证铁链的质量。

  如果铁链质量不佳,桥梁用用就坏了,后果不堪设想。

  据说当时也学习朱元璋修南京城墙一样,搞了责任制。

  南京城墙每块砖,都有制造人的名字,一旦砖出现质量问题,就根据名字去杀掉责任人或者他们的后代。

  所以,这些城砖质量都极好,到今天仍然坚固。

  这13根铁链也是如此,据说每个铁环都定位到人,如果出了问题就杀掉负责的铁匠。

  所以,铁链制造极为精细,大部分铁环都经过反复的打造,质量没话说。

  建造并不难,难得是如何架设到大渡河两岸。

  大渡河水流湍急,涉水架设基本没有可能。

  而铁链重达1.6吨,采用抛、扔等方式,也不可能。

  最终,当地人想到好办法。

  资料中这么写:

  首先用一根足够粗的绳子连接两岸,然后再在绳子上穿上一个短竹筒,然后依次将铁锁依次送入竹筒内,然后河对岸拉动长绳,然后铁索就跟着绳子划到对岸了。

  将铁索拉到对岸,也不是容易的事情。为了能够带动极其重的铁锁,在木棍上打了许多的孔,然后把木棒插入孔中然后转动木棍,最后才慢慢的将铁索送过去。

  由于这是康熙命令架设的桥,1年时间建成并不算夸张。

  泸定桥的建设,有着巨大的意义。

  没有泸定桥之前,大渡河两岸运输主要依靠下游的安顺场的渡船。然而,一旦遇到阴雨或者河流涨水,渡船就必须停开。

  有时候阴雨时间长达1个多月,大量货物积压在安顺场,一些货物早已腐败,严重影响正常的运输和商业活动。

  泸定桥则不受天气影响,彻底解决了运输问题。

  其实打造铁链并不难,它修建于1706年,那时候的铸铁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当时面临的一些困难无非是大渡河太过于湍急,想要修建一道桥梁按照当时的建筑技术确实办不到。所以就有了用铁链连接两岸的想法。

  当时泸定县没有铁矿,所以先到荥经县把铁链锻造完毕以后,再运送到大渡河边。泸定桥一共有13根铁链,一根重达1.6吨,这座桥左右各两根铁链,桥面有9根铁链,每一根铁链有862到997个铁环,一共有有12164个铁环。

  运到河边以后,因为河水太过湍急,基本不可能靠船只运送过去,而且船只也拉不动。所以当地人想了一个办法就是先在两岸之间架设几根粗大结实的绳索。

  绳索一般很轻,所以很快就架设好了,而在绳索上面套着有数十个竹筒,岸边的人把铁链从竹筒之间穿过去,这样一来铁链就不会掉下去。

  而对岸的人再合力拉动竹筒,铁链就很顺利的被拉到对岸去了。

  13根沉重的铁链就按照这种巧妙的办法依次顺利的送到了对岸,之后只要将铁链的首尾两段固定好就可以了。

  之后的事情就很轻松了,两岸的人只要拿着木板铺在桥梁上就行了,一座泸定桥就这样修好了。所以说很多时候只要找对了方法,其实是很简单的。

  后来泸定桥因为历经风雨,加上战乱,所以出现了破损。1969年时就用现代锻铁技术替代了桥梁上的一些出现破损的铁链,一直到1975年,泸定桥都出现过几次铁链断裂,后经过替换修复,这才有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完整的泸定桥。

  泸定桥全长103.67米,宽三米,由13根铁索链组成,下面是9根铁索做底桥,两边各两根铁索做扶手。而每根铁链上还有862到997个铁环相扣而成,整座桥算下来有12164个铁环相扣,重达41吨。

  上世纪三十年代,红军飞夺泸定桥,曾经的“大渡桥横铁索寒”创建了奇迹,谱写了辉煌。 后人

  河两边是铁墩和绞盘,先将两根粗绳和两根细绳分别系在河的两岸,粗绳上绑数十个短竹筒,里面抹上润滑油,再将铁索放在竹筒里。细绳上溜人,拉动竹筒带着铁索往前走,同时对岸的人也拉动竹筒,最后达到目的。

  校书郎工作室出品,柒月夏

  泸定桥修建于清康熙年间,这座铁索桥从开建到完工验收用时仅一年。在如此地势险峻且施工技术落后的400年前。当时的工人凭借着双手,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修建工程量如此之大的铁索桥。确实需要一定的技巧和智慧!

  泸定桥修建在四川境内的大渡河之上,泸定桥未修建以前,隔江相望的两岸百姓想要见面一般要绕行几十公里才能寻得一条小路抵达对岸,而当洪水其来临之时两岸之间彻底隔绝。根本无路可走,当时的时任四川总督有感于两岸百姓受困于大河相隔。往来交通多有不便。于是上奏朝廷修建此桥。

  康熙皇帝十分关心底层百姓的民间疾苦,于是特命四川总督一定要在最短的时间内修建完成这座沟通两岸的铁索桥,尽早的给两岸百姓创造便捷的交通条件。

  于是当时的工程设计师们,在仔细解读了康熙皇帝及四川总督的总体设计要求和指示后,结合泸定桥选址所在的地形地貌和地势。决定在如此险要的高山峡谷地段不适合修建常规的石拱桥,于是便决定采用铁锁连接两岸上覆木板,修建一座铁索木板桥。

  铁索桥的主要受力是靠13根大铁链构成,其中4根作为两侧扶手,另外9根作为底板。而这些大铁链之间又采用小铁链进行固定,最后在底板上方铺设木板。一座结构稳定,承载力强,而自重又轻的铁索桥便修建完成。这样的设计可以说是最为经济实用持久的方案。

  而13根大铁链中每根铁链的重量约为1.6吨,想要将这样的大铁链在大江之上横跨两岸。而且又没有大型机械的辅助,只能靠人力去完成,在当时可以说是一个巨大的难题。

  当时的工人们采用的方法可以说十分的聪明。首先选取足够长的一根长绳。将绳子的一头固定在大渡河的一岸。而绳子的另一头则放在木筏之上。用小木船从河的一边行驶到另外一边,那么绳子也就实现了横跨两岸的目的。

  然后再绳子的一头连接上铁链。而在绳子的另外一端不断拉紧,由于铁链过重因此采用牲畜拉动转轴进行拉纤。就这样13根铁链一次被架设在大江之上,横跨两岸。而整座大桥修建完成用时仅一年,这与朝廷的高度重视不无关系,同时也与当时工人们的辛苦工作密不可分。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

  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故事,我们都不陌生。

  中学语文教材里,这一节图文并茂的课程中,数根铁索构成的惊险的泸定桥让我们印象深刻。

  泸定桥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主体是由13根大粗铁链组成。

  桥上面两侧各两根扶手,底下是九根大铁链上铺木板,作为桥面供人过往。

  这座铁打的泸定桥,桥身铁链加上两端固定的铁桩,总共用了48吨铁,十三根大铁链重21吨,平均每一根都是1.6吨。

  就这样庞大数量的金属,只用了不到一年,就从冶炼到铸造,再到安装,建成了这个铁索大桥。

  一般像古代这样巨大的工程,都会因地制宜,在当地置办一些必要的原料。但是泸定桥所在的甘孜泸定县地区,并不产铁,所以要一次用十几吨的铁,还是很考验大清的调度能力的。

  于是工匠就在离泸定县不远的荥经县开挖铁矿,炼石成铁,然后浇铸锻造,做成环环相扣的大铁索。我们都知道,横跨大渡河两岸的大铁索,容不得一点瑕疵,如果哪一环坏了,那么一整条索链也就报废了,如何保证链条的质量呢?

  大清朝借鉴了明朝修城砖的办法,在每一个铁索环上,都镌刻了工匠的名字和炉号,这样一旦出了问题,就能按图索骥,找到责任人。

  正是在这种严谨的态度下,大清朝能够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完成巨大的工作量,将铁索打造好,并架设成桥。

  更多历史类原创内容,欢迎关注@历史宝藏。

  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很多人想不到,当初红军勇士浴血奋战夺取的泸定桥,居然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而当初工匠建桥时,用了不到一年时间。

  印象中,我国古代的桥大多数都是石头造的,但著名的泸定桥却是铁链制作的,这一点毛主席已经告诉大家: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泸定桥始建于清朝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九月,用了不到一年时间就建成投入使用。

  我们先来看看这座铁索桥的主要技术参数:

  长103.67米,宽3米;铁链13根,其中两边桥栏各有铁链2根,桥面有铁链9根;每根铁链有铁环862至997个不等,总共有铁环12164个;全桥铁件总重40多吨,其中铁链总重21吨,平均每根铁链重1.6吨,用于固定铁链的卧龙桩、地龙桩用铁量20多吨。

  以清朝康熙年间的冶铁水平,炼出40多吨铁当然不在话下,打造这些铁链的工艺也不算特别复杂,真正的难点在于如何横空架设这样一座铁索桥。泸定桥位于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泸桥镇境内的大渡河上,大渡河宽近百米,水流湍急,架设浮桥都十分困难,何况是一座异常沉重的铁索桥,这就要依靠我国古代工匠们的超强智慧了。

  泸定桥全桥由桥身、桥台和桥亭三大部分组成,桥身全部都是铁索,这些铁索每一根的重量就高达1.6吨,十分沉重,如何才能把沉重的铁索运输到河流对岸?一开始,工匠们尝试用舟船运输铁索过河,但这些铁索实在太过沉重,舟船根本拉不动,最后他们采取了“索渡原理”,先把粗竹索系在河两岸,竹索的两端有一个高度差,然后在竹索上串上几十个短竹筒,再将铁索分段系在这些竹筒上,最后从高往低拉动竹索,铁索就顺着竹索被拉动到对岸了。

  完成铁索输送难题后,还有一个难题,就是铁索的固定。

  铁索是主要的承重结构,如果固定不好,就可能桥毁人亡,带来灾难。工匠们为了固定铁链,在桥的两端开挖了很深的桩井,在井底使用大量生铁浇筑横向的卧龙桩和纵向的地龙桩,然后利用绞盘,把全部铁索绞缠到地龙桩上,最后使用坚固的石头砌成桥台,用于保护地桩。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泸定桥的修建时间要追溯到清朝康熙年间。在那个时候,藏族和汉族的物质交流是非常频繁的,但是无奈却被大渡河隔开,为了能够方便一些不利于保存的食物运输,所以说就建起了泸定桥,至此泸定桥就成为了连接藏汉的重要交通枢纽。

  泸定桥重40多吨,共13根铁链组成,很多人在看到泸定桥的时候都会非常的好奇,在300多年之前如此长如此重的铁链是如何连接两岸的呢?如果说没有现在科技的支撑,那么对于现在的人来说,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泸定桥一共有13根铁链,超过1万多个铁环连接而成,他当时的泸定县是不生产铁的,并且铁匠和铁矿都非常的稀疏,所以无奈知道这只能去荥经县制造铁矿和铁链。

  在提炼制作完成之后,如何将它在两岸之间搭建起来,当时很多人也是犯了难。因为大渡河是处在比较偏远的山区的,并且河岸的宽度一度超过了百米,下面的河水非常的湍急,如果说在建筑过程当中铁链坠河的话,那么肯定是无法重新打捞起来的。在尝试的过程当中,人们曾经用船将铁链运输到河对岸,但是却无法完成对接的工作最终失败。

  最后建造者使用了索渡的原理,在一开始就住着先将粗竹索链接河流的两岸,然后再在出租所上传10多个短竹筒固定之后,然后再将铁链从竹筒上逐渐的运输到对岸,这样才完成了对接工作,最后13根铁链全部对接完成之后,与地龙柱相连,完成了泸定桥的最后连接工作。事到如今300多年已经过去了,泸定桥依旧完好无损,人们不光在赞叹泸定桥的质量也在赞叹着当时人们的建造智慧。当时受命去修建桥的人,他们为了选取合适的位置也是花费了不少的时间,本来当时有几个非常适合建桥的地方,俩侧坚硬的花岗岩非常适合固定桥的两侧,但是附近没有适合居住的地方,人们过了桥也没有可以迅速疏散的地方,所以就将这些地方给排除了,最后选了一个适中的地方,有一面是峭壁,一面是空阔的地方。在修建桥梁的时候,在有花岗岩的一侧两边钉了长达九米的铁柱,铁柱的深深的被钉在花岗岩中,几乎承担了整座桥的重量。

  木桥和石桥都要比铁链搭成的桥更方便人们的行走,最终选择搭建铁桥,还是因为这里的地质决定的,地势险峻一旦出现轻微的地震,这里绝对会发生很大的变化,铁链可是摆动自如,不会受地震和河水冲刷的影响。当地并没有铁资源,这些铁都是从几百里外的地区运来的,每一个铁环都是经过千锤百炼才打制而成。

  这一万多个铁环出自不同铁匠的手,而且当时因为朝廷的管教严格,每一个铁匠都要在自己打制的铁环上打上自己的印章,如果以后出现问题就可以找到承担责任的人,所以没有人敢偷懒,都是花了十二分的力气去打制的,保证了几百年铁桥的坚固。泸定县一带属于干热河谷,气候干燥,太阳光强烈,而且经常有风,所以当地的百姓家中的铁具很少生锈,就是这种干燥的气候保证了泸定桥几百年来不生锈。

  理科男答历史。

  今天就来讲一下泸定桥的知识。千万别把卢沟桥和泸定桥弄混了。

  泸定桥在四川,而卢沟桥在北京,它们两个远着呢。

  泸定桥具体位置是在四川省的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

  而建造时间距离我们很近,是在清朝康熙时候建造的。当然就算很近,也有300多年了,具体时间是1706年建成的。

  我们已经知道了泸定桥只花了一年就建成了,也就说是1705年开始建造的。

  堪称神速。没办法,咱们国家就这个实力。

  之前看到一个视频,换桥只用了一夜,忘了是哪一个了,但是都能够证明技术很强。

  这个桥就是一个铁链桥,因为它完全是用铁链造成的。

  一共13根铁链,左右两侧各有两根铁链作为扶手,底部则有9根。

  有很多人就会有问题了,都是铁链人们怎么过?难道表演“走铁链”吗?

  当然不是了,在铁链上面还有木板,很结实,不用担心。

  而且铁链更结实,因为铁链的每一环都是特别用心打造的,也可以夸张一点,用生命在打造。

  那么夸张吗?的确有那么夸张。要知道这个桥可不是玩笑,如果是“豆腐渣”工程,那要丧失多少人的生命。

  当初康熙为泸定桥起名的时候,取了“泸定桥”这个名称,其中的意思就是平定西藏准噶尔之乱。

  所以对于这个桥,康熙是十分看重的。所以打造铁链的人也必须十分的用功、用心。

  如果他们不用心,导致铁链断了,那么这个铁匠就要承担责任,轻则杀他一人,重则牵连全家。

  又有人好奇了,怎么能知道这个铁链是谁打造的呢?

  这就和南京的城墙差不多,南京城墙砖块有名字,而铁链也有它的所属。

  在铁链上有12164个铁环,每个铁匠都会负责打造其中的铁环,也都记有名字。

  据记载是这样建成的:

  也就是把铁索放在了竹筒里,然后铁链跟着竹筒就到对岸了。

  泸定桥的建成靠的是人们的智慧,靠的是百姓的力量。

  关于泸定桥建成还有一个小故事:

  当时人们知道要建桥了,都非常开心,全都跑去找铁,准备打造铁链。但是找了很久都没有找到,结果在东灵山,突然有红光乍现,原来是铁水。

  铁匠马之常立马带领大部队前去,在那里他们打造了4根铁柱,非常重,足足有1800公斤,这只有一根的重量。

  所有人使出了吃奶的力气,就是抬不动。

  这时候有一个壮汉出现,自称叫”郭达“,他轻轻一抬就抬起来了,然后放到了准备建桥的地方。

  后来继续打造13根铁链,同样也出现了难题,怎么搭在两岸呢?

  又出现一个叫”嘎达”的人,拿着铁链乘船过岸,这样折腾了好几次,终于13根铁链都达到了对岸。

  这些小故事,虽然都是假的,但是足以听出来当时人们多么的团结一致。

  泸定桥的建成,造福了一方百姓,让汉族和藏族人之间的交流变得更顺畅,同时也解决了很多以前未曾解决的麻烦。

  上学的时候学过一篇课文,名叫“飞夺泸定桥”,想必大家仍记忆犹新。这篇课文讲的是当年红军为躲避敌人围追堵截,强渡大渡河,抢占泸定桥的故事。当时河对岸还有敌人把手,22名红军战士冒着枪林弹雨,硬是攀着铁索过桥,夺下桥头,为后续部队渡河提供了便利条件。

  48吨重的泸定桥,每根铁索1.6吨,清朝工匠如何在一年时间内建造?

  距离这段历史,已经过去了八十多年,但那条由铮铮铁索连成的大桥,还毅然挺立在大渡河上。那么,对于这座桥,大家又了解多少?

  泸定桥又名大渡桥,位于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大渡河上。清朝以前,藏汉两族要想进行物资交流,只能靠大渡河上的渡船,有时遇到恶劣天气渡船不能航行,两岸交流就会中断,造成大量损失。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康熙皇帝下令修桥。

  泸定桥全长一百余米,其主体都是粗重的锁链,统共13根,两边桥栏各2根,桥面9根。这些铁链都是精铁打造,是由近千个铁环串联而成,每根都有近1.6吨重,统共加起来有21吨。如果再加上桥上其他部件,那足足有48吨。

  这么粗重的铁链,如何跨越上百米的距离搭建呢?这个问题不仅大家好奇,之前的工匠们也很发愁,毕竟那时候可没有起重机或是吊桥,成吨的铁链要单靠人力,是很难拖拽到河岸的。

  当时修建泸定桥时,将周边所有的工匠全部聚集在这里,为泸定桥的修建出谋划策,当时的桥梁修建无非就三种方式木桥、石桥、铁索桥,工匠们将此地勘察完以后,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认为,要想在大渡河上修建桥梁,只能修建铁索桥,木桥难以抵挡凶猛的大渡河,而石桥又怕引起周围土地下陷,所以当时所有工匠一致决定修建铁索桥。

  可是这铁索如何连接到对面呢?机智的工匠根据索渡的原理,将竹索固定在渡河两岸,将铁链连接到一个一个的小竹筒里,然后对岸的人用力拉长绳,这样将一条一条铁链连通两岸,连接到两岸后的木桩上,将其固定,并用重物压实,这样铁链就弄好了,最后在铁链上铺上木板,泸定桥就此修建完成.

  那么100多米的铁索是怎样架起来对接拉直的呢?对此只有两种说法,第一种就是把绳子穿进竹筒里,再把绳子拉到河对岸,将铁键绑定在竹筒上,顺着绳子拉竹筒,铁链就跟着过到对岸了,再用绞盘拉直铁链,固定,就成了。

  第二种是事先打造好铁链,用绳索量定好长短,两岸修筑好伏龙桩,然后在枯水期快速架起简易木板桥,再拉好铁链固定,之后拆除简易木板桥就是了。

  可能很多人会有疑问,那时候的铁链为什么不容易烂?而现在的钢筋铁链放在露天风吹雨打,一两年就烂了。其实这是当年康熙皇帝的一种措施,建造泸定桥时,担心有人从中克扣捞油水,影响泸定桥的质量。于是泸定桥的铁索,每一环都刻了制造工匠的名字。

  假如某一环出了问题是要杀头的,以后哪一家出了问题都能找到人。找到问题后果是很严重的,很可能要株连九族,一家人都跟着遭殃。所以才会有那么高的质量。

  铁索是主要的承重结构,如果固定不好,就可能桥毁人亡,带来灾难。工匠们为了固定铁链,在桥的两端开挖了很深的桩井,在井底使用大量生铁浇筑横向的卧龙桩和纵向的地龙桩,然后利用绞盘,把全部铁索绞缠到地龙桩上,最后使用坚固的石头砌成桥台,用于保护地桩。

  总结: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能够在不到一年时间建成一座总重达40多吨的铁索桥,不啻一个工程奇迹,依靠的就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勇敢和智慧。这座凝聚了智慧的铁索桥历经三百多年风雨,仍然屹立不倒,足以让我们感到骄傲和自豪。

  泸定桥是大清朝的“国家工程”。泸定桥是大清朝的“青藏铁路”。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摇臂钻床_数控钻床_多轴钻床_台式钻床-东恒机械网 > 48吨重的泸定桥,每根铁索1.6吨,清朝工匠如何在一年时间内建造?

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